生命只有在具有磁場的行星上才能演化,因為磁場可以形成保護罩,避免行星表面遭受有害的宇宙輻射。天文學家也由這一新發(fā)現(xiàn)推測,或許外星生命可以在許多遙遠的星系中出現(xiàn)。
“具有磁場的行星是生命能夠演化的地方,因為磁場可以保護行星表面免受有害粒子和輻射的侵襲,”共同作者、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鄧洛普天文及天體物理研究所(Dunlap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& Astrophysics)的布萊恩·蓋斯勒(Bryan Gaensler)說,“如果星系早期階段存在大量磁體,那在整個宇宙歷史中,可能會不斷出現(xiàn)能夠維持生命存在的行星,或許生命是宇宙中相對普遍的現(xiàn)象。”

甚大天線陣是一個由27臺25米口徑的天線組成的射電望遠鏡陣列
星系都有各自的磁場,但通常都微弱得令人難以置信——比地球的磁場強度還小一百萬倍。有一個理論認為,年輕星系的磁場一開始會比較微弱和混亂,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增強,并更有秩序。然而,天文學家所研究的這個星系的磁場,與銀河系鄰近星系中所觀測到的磁場并沒有太大不同。研究人員不知道宇宙中磁體的最初來源于哪里,也不清楚這些磁體如何隨時間而增強的過程。
該研究的結果表明,磁體形成于星系的早期階段。研究人員認為,這可能意味著宇宙中所有地方的物體都具有磁性——因為不需要太多時間就能建立一個強磁場。“宇宙中只有兩種能在大尺度上發(fā)揮作用的力:引力和磁力,”蓋斯勒博士說道。
引力只能吸引,但磁力既能吸引,也能排斥。“宇宙中充滿了在不斷旋轉、爆炸、發(fā)光、崩塌、膨脹、冒泡和閃爍的物體,”蓋斯勒說,“如果我們想了解所有這些復雜的過程(最終指向行星和生命形成的過程),就必須理解磁力。”
觀測結果提供了新的證據(jù),表明星系磁力出現(xiàn)的時間相對較早,而不是隨著時間推移緩慢增強。“這一發(fā)現(xiàn)令人振奮,”論文第一作者、馬克斯普朗克電波天文研究所Minerva研究組負責人Sui Ann Mao說,“這是一個新的紀錄,是目前我們獲得的最遙遠星系的磁場信息。”
對星系磁場演化的研究要求我們對不同距離的星系進行觀測,因為這些觀測能為我們展示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星系情況。但是,這樣的觀測很難實現(xiàn),部分原因是磁場無法直接探測到。我們只能通過觀測光通過磁場時留下的“指紋”來研究磁場,這種效應被稱為“法拉第旋轉”(Faraday Rotation)。
法拉第旋轉又稱法拉第效應,由英國物理學家邁克爾·法拉第在1845年發(fā)現(xiàn),是在介質內光波與磁場的一種相互作用。法拉第在光的方向上引入磁場,成功使光的偏振發(fā)生旋轉。
在此次研究中,研究者利用一個類星體——一類遙遠的、非常明亮的活動星系核——實現(xiàn)了對星系磁場的觀測。該類星體位于所研究星系的更遠處,位于同一視線上。
憑借這一意想不到的連線,類星體的光線先經(jīng)過該星系的磁場,然后才到達地球,天文學家也得以采集到法拉第旋轉的“指紋”。此次觀測是通過甚大天線陣(Karl G。 Jansky Very Large Array,簡稱VLA)進行的。這是一個由27臺25米口徑的天線組成的射電望遠鏡陣列,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圣阿古斯丁平原上,由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(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)負責運行。
“沒有人知道宇宙磁力來自何方,以及它如何產(chǎn)生,”蓋斯勒說,“但是現(xiàn)在,通過提取數(shù)十億年前一個星系中保留的磁場‘化石記錄’,我們已經(jīng)獲得了解決這一謎題的重要線索。”
共0條 [查看全部] 網(wǎng)友評論